大學四年研讀英語文學名著時,讓我對閱讀產生興趣,也發現自己的英語力不同等於閱讀力。於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攻讀英語教學碩士期間,修習了幾門與閱讀教學相關課程,所學的內容能回應我先前對於閱讀方面的觀察。往後得知亞歷桑那大學(University of Arizona)第二語言習得與教學博士班,提供跨領域探討閱讀,可幫助我全方位的認識閱讀;入學後師從Dr. Janet Nicol 和 Dr. Kenneth Forster,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探討閱讀,並由Dr. Yetta Goodman教導,從上而下(top-down)的角度讓我重新審視閱讀。學成歸國後,於東華大學任教時,我決定將閱讀力融入在臺灣英語教學,做為探討焦點之一。
由於本校英語課程以能力分級上課,起初我認為同學英語程度相近,所面臨的英語問題應該很類似;然而,在教學時我觀察大學生後發現,即使已藉由學測完成級數分派,同一班級所呈現的學習風景卻不同。若我只看到學期成績的數字,往往容易忽略背後隱藏的學習行為模式。據筆者課堂訪談,學生的學習策略,通常先集中在自認為容易解決的步驟,以減輕學習負擔或挫折感。例如,閱讀新文章時,有些學生認為查單字較容易完成,因此先將單字定義或中文翻譯完成,甚至先背完單字再進行閱讀;也有學生認為,直接閱讀較得心應手,便先閱讀文章,稍後再處理單字。諸如此類,反應出學生技巧性地將學習英語的大目標,依照自己的步伐縮小,再步步往前。再藉著課業學習諮商(劉福鎔,2009),教師給予學習回饋,幫助學生到達目標。基於英語學習者的學習策略,加上教師扮演諮商者角色,協助學習者搭建下一個學習階梯,建構未來英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