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
早年臺灣欠缺專門針對國內學童設計的英語標準化評量,造成一窩蜂國小學童報考「全民英檢」(GEPT)初級測驗,然而其試題內容對應為國中課綱,並不適用於國小學童。此現象同時也為小學應有的英語學習環境帶來一些負面衝擊。隨後在LTTC主動建議禁止小學生報考以及專家學者的呼籲下,教育部終於同意為「全民英檢」設下了考生的年齡限制。但這股國小學童英語應試的需求就這樣消失了嗎?你我都明白事實並非如此,這樣的需求與日俱增,因此CET編輯群特別策劃了以下的訪談。
在此特別感謝語言訓練測驗中心(LTTC)的研發長吳若蕙博士,謝謝她在百忙之中能夠撥空接受訪談;吳博士在結尾時對家長的建言,更是為孩童在英語學習的旅程中點亮了一盞明燈! |
|
Q1:
|
在LTTC公布「GEPT報考者須具備國中生身分」的限制多年後,因何緣由決定開辦「小學英檢」(GEPT Kids)?
|
|
自2006年語言訓練測驗中心公布十二歲以下不得報考「全民英檢」初級的門檻後,臺灣對於小學英語標準化評量的需求卻有增無減。臺北市自2005年起,更是將國小英語課程由三年級下推到一年級,其他縣市的英語課程最晚也都從國小三年級開始。根據調查,臺北市有八成的國小學童、北中南等大都會也有七成以上的學童參加校外英語補習或找英語家教,造成國小同一班級內學童英語程度差異大;因此我們不應該採齊頭式平等地限制國小學童不得報考英檢,應該要立足點平等地讓有需求的學生來應試。
縱使坊間針對兒童設計的英語檢定也為數不少,但家長對其內容的難易度與檢測結果常感到標準不一。這不僅是公信力的觀感問題,在收費方面也是參差不齊。
針對國內國小學童在地化與標準化的英語評量需求不容漠視,標準化英語評量不僅須反應學童正常學習,更應融入在地文化的內涵;再者,學習語言的目的不外乎達到國際溝通、吸收國際訊息,而學習者能否使用英語向外籍人士描述在地風土民情,也應屬於主要學習目標的一環。另外,參加英語檢定可能是小朋友一生中第一次參加標準化評量型的考試,而他們未來的英語學習之路還很長,因此測驗內容的設計不能讓學生感到挫敗,要讓他們肯定自我、更具信心。 |
|
Q2:
|
「小學英檢」已辦理一次筆試、一次口試,考生族群和LTTC的期待是否相符?考生的表現如何?在成績方面有什麼值得注意的現象?
|
|
2015年底筆試與2016年初口試報考的考生族群,不僅與LTTC的期待相符,甚至超過預期。最初設定目標為公立學校五、六年級生要占全部報考人數的50%以上,結果超過八成,平均年齡為11歲。至於在成績表現方面,考生的聽力平均成績約4.3顆太陽,口說平均成績約4.6顆太陽,閱讀與寫作的平均成績約3.8顆太陽(上述各項成績滿分各為5顆太陽);這與國小學童學習英文語言能力的發展現象是相符的,在國小的英語課綱裡也是多鼓勵進行「聽與說」的課程活動。
「小學英檢」的設計分為筆試與口試二部分,並非「全民英檢」的二階段分法,也就是說要先考哪一部分不會有前後順序的限制。而這次口試平均成績有4.6顆太陽,顯示了國內學童在英語口語的溝通上具有相當的自信。如果筆試(即「聽力」以及「閱讀與寫作」)的平均成績能達6顆太陽以上,就已達到CEFR-A1程度(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架構),而這次筆試平均結果則約有八成學童得到8顆太陽。 |
|
 |
(上)小學英檢檢測能力(下)小學英檢測驗方式 |
|
Q3:
|
「小學英檢」參考字表共收錄675字,請問無論筆試或口試出題時都不會超過這個範圍嗎?而如果口試時考生能使用超出範圍的字彙表達,他們的得分會相對較高嗎?
|
|
筆試出題時會限制在這675字範圍內,口試時孩子的表現只要能講出重點,縱使有些微的錯誤也不會影響得分。例如在「看圖說話」的題型中,評分標準是把圖的重點講出來就好,比如說:這個男孩穿什麼顏色的衣服、他和誰在一起、旁邊的人是誰…等等,考生回答時如果因為多講了幾句而多犯錯,或是將地名宜蘭說成嘉義等,都是没有關係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