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每一種語言裡都包含著相當多具有文化特殊性(culturally specific)的概念,具體呈現為詞句或用法時,「圈外人」(非母語人士)便不甚明白,這其中還有很多是臨時起意、應場合而生(contextually motivated)的,因此屬於語用學(pragmatics)的範疇。以該語為母語者,對於這些特殊用法習以為常,但學習者往往難以理解,甚至是將該語言的文法、字彙都學得相當正確的資深學習者,也都常常還會產生誤解或誤用的情況。由於不同社會文化中的語言習慣,包括理解與使用,都可能大相逕庭(Fraser, Rintell, & Walters 1980; Blum-Kulka, House, & Kasper 1989; Cohen 1996; Vellenga 2004),因此極易造成跨文化誤解,小則鬧國際笑話或生國際悶氣、大則導致喪命慘劇
1992年美國萬聖節晚上,有一日本交換學生Hattori Yoshihiro帶了面具赴朋友家派對,結果走錯了門,該戶主人Rodney Peairs以為有強盜闖宅,持槍對著Yoshihiro大叫 “Freeze!”(站住!) ,但他不知道面具後面是個只懂 “Stop!” 不懂 “Freeze!” 的外籍學生。Yoshihiro 未加理會,繼續向前走,結果一槍斃命。
(Tyler 1995; Bardovi-Harlig & Dörnyei 1998; Boxer 2002; Pohl 2004)。
儘管近廿年來語言學界對於語用學,亦即「因時因地應場合而產生的語言使用現象」大加關注,東亞地區的英文教育在這方面卻仍嫌不足(Austin 1998; Spencer-Oatey & Xing 2000),其原因有二:一、與西方文化之間的隔閡;二、對於泛國際市場
泛國際市場:教材內容為了迎合全球英語學習的眾多口味。
的英文課本過度依賴。一旦學生面臨具有文化特殊性的道地材料或環境時,靠著原先的背景知識去推想,結果就是無解或誤解。數年前中國赴英國的一個商業考察團遇見了一個原本不存在的「面子問題」,包括在住宿、會議中的座位安排、致詞、口譯員、接待經理、經費分配等,由於中英雙方的期望差距相當大,結果鬧得很不愉快,就是一個實例
(Spencer-Oatey & Xing 2000)。「無解」固然讓人氣餒,但還算無害;「誤解」往往不甚明顯,學習者指鹿為馬而不自知,因而更容易導致嚴重的問題。
英語學習之目標:基模與語用能力之建立
語言的充分理解,實際上是架構在基模(schema)上的。對於某事物的基模,俗稱背景知識,即對於某事物的整體概念,包括所有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感官經驗,甚至還包含從頭到尾的過程,只要提起該事物便能「神」歷其境,如:想到「夜市」,我們腦海裡就會浮現各種食物的香味、店家的叫賣、雜七雜八的有趣物品、人潮的推擠……等畫面。
孩童在學習第一語(First Language)的過程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自然而然建立起第一語基模,當第一語的基模有了相當份量時,遇見新詞或新概念,便很容易在記憶庫中找到相配的鑰匙,用來開啟對於新詞或新概念的理解。但是,在學習外語詞彙的過程中,有多少學生能真正建立起基模?還是只死背字面定義?如「夜市」僅僅是「晚上的市場」。如果學習英文一直處於「基模真空」的狀態,即便學了十數年,經過無數場英文考試,也只是一場空。時時想用第一語的鑰匙去開啟外語的概念,結果是怎麼都打不開的,因此,一旦學生面臨真實材料或環境時,由於其中含有大量英語社會中的習慣含意或隨機用法,一般字典根本查不到,自作聰明地以表面文字去解釋,結果就是盲目或扭曲,完全抓不住其中要旨。
其實,英文課本也已經「盡力而為」了,因為連英語系國家人士對於自己文化裡的習慣含意或隨機用法也不見得能明白道出。Wolfson(1989)談到此問題時就曾指出:
本國人日常說話的狀態是與其所處的社會環境連動的,由於社會環境裡的微妙因素並不容易用語言表達,所以編語言教材的時候往往失之做作、誤導……(頁43)
道地英語文資源
那麼,是否沒有全英語的環境就學不好英語文了呢?答案是:長期大量接觸現時道地材料也能達到很好的效果,因此筆者在課堂上會盡量使用新鮮道地資源,而不只是一般所謂「原文書籍」。現時道地材料包括:英語系國家的實物(realia)、報章雜誌、暢銷書籍、電視節目等。而今除了傳統物件(材料)以外,更應該多多利用科技產品:
A. 其他國家老師的推薦品
|
Seedhouse(1994)推薦報紙光碟(Newspapers on CD-ROM),他說:電腦可以依照讀者所要的任何順序搜尋文章,幾秒鐘就出現文章搜尋結果,而且文章可以匯入具 彙編(concordancing)功能的ASCII檔案 ASCII(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即為美國信息互換標準代碼。這是以羅馬字母表為基礎的一套電腦編碼系統,主要用於顯示現代英語和其他西歐語言,是現今最通用的單位元組編碼系統。ASCII 檔案是一種文字檔,可以利用文字軟體如:Microsoft Word、WordPad、記事本等來編輯和撰寫。 中,任你搜尋某單字的搭配字、上下文、出現頻率等等(頁5)。
|
|
Basanta(1998)推薦衛星電視,因它能提供各式各樣的道地英語、情境、娛樂性及文化成分。
|
B. 好用的網站及DVD
近年來,筆者越來越常使用網站及DVD做為輔助教材,因為進口的英文雜誌太貴、大量影印
也不實際。以下是一些英語系國家的新聞、雜誌及影音網站,推薦讀者可多加利用:
|
www.msnbc.msn.com/:MSN與美國NBC電視台合作的新聞網站,不但有文章可閱讀,也有影音可觀賞,就如 Basanta老師所言,有各式各樣的道地英語、情境、娛樂性、文化成分,然而比衛星電視更方便的是:只要打開電腦就可觀看,雖然需先看一小段廣告,但是,看英語廣告不也是練習聽力與熟悉文化嗎?筆者最常看的是 “Today Show” 中關於Health這個類別,近來看的一些影音片段(每段約三至八分鐘)如下:
|
-
Tips for dealing with women's hair loss(女性掉髮如何防治)
-
Do you think with your heart or head?(你到底是用心還是用腦在思考?)
-
What's that noise my body's making?(我身體發出的聲音是作什麼的?)
-
Could antibiotics be making you sicker?(抗生素會不會使病情惡化?)
-
For head injuries, 'golden hour' imperative(頭部受傷,「黃金時間」內搶救最重要)
|
www.sciencemag.org/:這是美國科學促進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的網站,以下是最近看到的一些有趣報導:
|
|
With added heat, squirrels' tails strike fear into rattlesnakes' hearts(松鼠的尾巴在遇見響尾蛇時會變得火熱,成為防禦武器)
|
|
Belligerent fruit flies reveal clues about the genetics of aggression(科學能已能已經發現凶猛果蠅的攻擊基因)
|
|
Some white wine as good as red for lowering heart attack risk, and here's why(某些白酒降低心臟病與紅酒一樣有效,原因在此)
|
|
Team uses CT scanning to probe Mount Etna, possibly predict futureeruptions(專家使用電腦斷層掃瞄位於西西里島附近的埃特納火山,或許可對未來的爆發做預測)
|
|
Transmissible tumor may have originated long ago in a wolf(傳染性腫瘤的源頭也許是古時候的一匹狼)
|
|
www.nbc.com/The_Apprentice_4/:美國房地產大亨唐納川普製作的NBC真實秀節目,國內譯為「誰是接班人?」。每季 16周,每週推出一項極具趣味性、創意性、挑戰性的企業管理任務,看兩個優秀強勢的隊伍激烈競爭,誰能脫穎而出、誰會被淘汰出局,因此作為企管碩士課程 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的英語教材也會十分理想。此網站上提供節目片段,影音內容包括唐納川普與角逐高薪的「學徒」( apprentice)競爭者之間的熱烈對話、火爆辯論。筆者曾在高階會話課上使用其 DVD,效果甚佳。
|
運用新鮮道地資源的方法
新鮮道地的資源若能立即加以應用,則學習效果會更好,尤其就東亞學生而言,來自傳統教育的被動接收型知識(receptive knowledge)(如:聽、讀),若能經過老師的引導督促而轉為主動表達型技能(productive skills)(如:說、寫),則可以扭轉傳統的習慣,使學習行為更加積極。以下列舉一些可轉化知識為技能的活動:
●
主題與內容:網站上的主題與內容都很有趣而實用
-
可用作小組討論後報告
-
具有爭議性者用來辯論
-
能做為英語簡報的素材
-
「誰是接班人?」的企畫案可讓學生思考:「如果換我來做,我要怎麼做?」
-
較正式的文章讓學生繪製成脈絡圖表(mindmapping)
●
措辭、表達法:這些網站上的英語文用法都是最新鮮、最主流的
-
從DVD的英文字幕中選出句子做克漏字練習
-
讓學生自行設計遊戲,並記憶這些主流表達法
-
較口語者讓學生編入對話、演出
-
一般的內容則讓學生編成故事
-
較屬於書寫體的措辭就讓學生記憶並寫入作文,例如:
http://www.sciencemag.org/
u The lab notebook is one element for assessing student laboratory
performance. However,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be able to
communicate
research results in a journal article format and a visual poster format.
u Mice induced to have heart attacks or given other wounds have quickly
made a full recovery, thanks to a little help from nanotechnology.
|
從DVD的英文字幕中選出句子讓學生譯為中文,與中文字幕比對,老師做講評。其實一般DVD中文字幕的錯誤不在少數,說不定學生能有更好、更正確的譯法。
|
|
從DVD的中文字幕選出句子讓學生嘗試譯回英文,然後與原句做比對。
|
以上這些網站與DVD的文字、影音材料,加上增強學習活動,讓學生可以綜合練習聽、說、讀、寫、譯五種技能,同時沈浸於道地英語文之中。筆者尤其鼓勵使用的是與全人類有關的知識,而非英美影歌星動態(偶而為之也無可厚非)。筆者的班上學生們,課後還會主動地去發掘更多有趣的網站與實用的道地英語文資源,在課堂上與同學共享,這正是「自動自發學習」(learner autonomy)之始,與一般視英文學習為「苦讀」的過程大不相同。
結論
在道地材料中,「活跳跳」者為上選,因為與我們日常的生活息息相關,尤其有利的是,其中充滿了現時、即學即用的英語文。只是在選材上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使用道地材料時,其內容、主題應具有一般趣味性,太古怪、太前衛、太艱澀的,反而會造成學生反彈。所以,題材有趣、資訊實用,又充滿了主流英語文措辭的材料使用於課堂,可讓學生在內化的過程中自然而然架設起英語文的基模、增強對於英語文真實用法的敏感度,三五年下來的效果不容小覷。從單一文化轉為雙語、甚至多語文化,是一種人類學誌(ethnographic)的經驗,促進天下觀與自我認知同時成長。經由觀察其他社會裡的政經型態、文化關懷、溝通模式、生態發現等等,可以拓展心智視野(intellectual horizons),而要獲得這種拓展,學生需要從課本裡走出來、聽看真實的他種語文,如此才能逐漸開發在外語裡的直覺,進而培養在外語文化裡的探索與溝通能力。英語文之為世界語及全球溝通的工具已經無庸贅言,其實它不只是一個工具,因為新鮮道地資源裡的各式各樣材料,都能夠激發好奇感(inquisitiveness)、思辯力(critical thinking)與寬闊心胸(broadmindedness),而以上這些,不都是教育真正的、終極的目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