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適用對象:國小一年級~六年級。
|
◎
|
教學內容:任何新舊單字、字母或KK音標。
|
◎
|
教具準備:閃示卡或自製字卡、響板、玩具喇叭或小木魚等能發出聲音的物品。
|
◎ |
遊戲規則及注意事項:
|
|
1.
|
將桌椅移開,老師將全班分為兩隊之後,兩隊分別面向教室兩側的牆壁站立,不可回頭。
|
|
2.
|
老師發給每人一張閃示卡,並要同學們確定自己的卡片內容是什麼,然後要求他們將閃示卡放在背後。
|
|
3.
|
同學們聽老師的口令:“Everyone, please close your eyes. Then turn around. And now open your eyes again.”,此時兩隊呈現面對面蓄勢待發的對立狀態。
|
|
4.
|
老師響板一敲,喊“Go! ”兩隊互相進攻,同學們個個使出渾身解數,想盡辦法要看到對方的閃示卡,但又得保護自己的卡片不被看到。
|
|
5.
|
一旦其中一隊的同學看到對方的閃示卡,即舉手說:“I saw it.”。此時,老師響板一敲,全體同學都必須閉眼睛並靜止不動。若舉手者能正確說出持卡同學的名字及閃示卡內容,則持卡的同學出局。
|
|
6. |
遊戲持續進行,直到其中一隊被淘汰為止。 |
◎ |
教學小叮嚀:
|
|
1.
|
老師須先說明將閃示卡的字或圖朝外。
|
|
2.
|
當同學們蓄勢待發時,老師可帶領全班將腳摩擦地板模仿鬥牛的樣子,發出「ㄏㄨㄥ!ㄏㄨㄥ!ㄏㄨㄥ!」的聲音。
|
|
3.
|
進攻前,有5秒鐘的時間讓兩隊記住對方的面孔,以避免發生抓錯人的烏龍事件。
|
|
4.
|
當舉手的同學揭曉答案時,其他同學必須閉著眼睛,否則會有人趁機偷看,有失公平。
|
|
5.
|
遊戲一開始,同學通常只顧看其他同學的閃示卡,卻沒注意到自己的閃示卡已被同學們看到了,此「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情形很常見,但孩子會越玩越機靈,這是個可以訓練孩子反應能力、專注力及建立成就感的遊戲。
|
|
6. |
建議老師也可輪流加入其中一隊製造高潮,尤其當老師被淘汰時,孩子更是興奮。 |